一位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表示,婴儿弱小无助,完全依赖于成年人,他们能够意识到父母拥有强大的力量,并且试图挑战这种力量的绝望,所以出生开始,他们就有自卑感。

时间长了,这种自卑感就会演变成心理问题,一直伴随着孩子,父母必须能认识到孩子自卑感体征和状态,如果不及时发现的话,自卑感就会伴随孩子一生,让他们在社交方面焦虑,自我否定。

哈佛心理学家肖恩库珀花了5年研究心理学每一个领域,为了能够找出克服自卑和社交焦虑的方法。

肖恩库珀提醒各位家长,这8个迹象,说明你正在养育一个自卑的孩子,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。

01

过度敏感

害怕人多嘈杂和拥挤的环境、对别人无意的举动感到难过、过于活泼好动、注意力不集中。当孩子自卑的时候,外界一切的否定声音都会让孩子感到难过,没有办法接受,从而将痛苦放大。

建议:

也许父母会告诉孩子,不要在乎别人的想法,实际上,这句话用途不大,正确的做法是要为孩子构建价值体系,推动他们建立自己的判断力,以此让他们不再在意别人的判断。

02

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作比较

父母不要总用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来给自家孩子施压,当他们知道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,就不敢尝试新事物。越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比较,就会越自卑,这显然是一件不平衡的事情,孩子会在自卑情结当中不醒来。

建议:

父母要告诉孩子,不要忽略别人成功之前付出努力,也不要一味关注别人优秀的地方,只要自己努力了,问心无愧了就好,这样可以非常好的缓解孩子心中的压力。

03

顺从的行为

孩子不敢和别人进行眼神沟通,小声说话,做什么事情都模棱两可的,没有底气。在心理学当中,有一个说法,叫做社会等级理论,这个理论认为,你内心行为和感受通常取决于你对自己社会地位或者地位看法。所以当孩子觉得自卑,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,就会开始表现出顺从。

建议:

家长应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们,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是受到尊重的,可以成为一件事情的主导者,家长也没有必要经常干预孩子,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直面失败的勇气,这样才能够找回面对生活勇气。

04

追求完美

因为一个地方没做好而大发脾气,总是给自己设定太高标准。自卑的孩子总是爱给自己设定一个完美的目标,因为他们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,当他们过于追求完美但是没有达到目的时,就会非常沮丧,心理压力会倍增,开始否定自己。

建议:

家长们要适当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,带他们去尝试课外活动,让他们学会自我同情,明白享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。

05

拖延的行为

过度自卑导致孩子会不断追求完美,但在追求过程中通常会体验到自己无法完成目标,这就导致了孩子拖延行为。这样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,害怕失败,他们也知道事情发展的结果并没有预期那么好,所以不断推迟事情的进程。

建议:

如果孩子总是期望过高,父母就要引导孩子调整,家长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,为他们更正一下思想。

06

社交媒体焦虑

在心里默默认为,别人永远比自己过得好。当孩子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看到被人在分享快乐的时候,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糟糕,甚至有一些无聊,但是俗话说得好,家丑不外扬,大家表现出来的一面都是自己比较积极的一面,谁也不愿意把糟糕的一面展现给别人。

建议:

重新帮助孩子塑造信心和自尊心,让他们注意观察生活,感受在生活中还有非常多的美好存在,可以用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。

07

对他人品头论足

不信任别人,总是挑一些毛病。太过自卑的孩子都喜欢挑剔别人的不是,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,也是一种安慰自己拥有优越感的方法,通过批判别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。

建议:

家长们要宽容面对,当孩子每次在你面前表现出指责别人缺点的时候,就要引导他们进行客观的评价,并且教会他们要学会感恩,用包容的态度接纳别人。

08

试图掩饰自己的缺点

人无完人,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缺点,而自卑的孩子会过分关注自己身上的缺点,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弥补、修复。不过往往都是越掩饰,越紧张。

建议:

让孩子自我评价,指出自己缺点,这是一种正面面对自己的一个步骤,家长要告诉孩子,缺点不等同于能力不足,而且缺点改正了就会消失,不会伴随自己的一生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父母在养育他们的时候虽然尽心尽力,但是也不能完全左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,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引导他们,肯定自己的能力,告诉孩子,你不是低人一等,当然也不是优等生,你就是你自己,你的价值就在于你和别人不同。

只有乐观向上的态度,才能拯救孩子们自卑的内心,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,有些事情在你眼中似乎是个小细节,但是在孩子心中可能会被无限放大,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,需要注意诸多细节。

另外,教育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不同,千万不要混淆视听,别以为你所谓的正确教育,适用于所有孩子!

— The End —

标签:教育方法孩子自卑健康心理

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:525心理网关注我们,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分享! 文章转载、原创投稿:art@psy525.cn 免责声明:用户在525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(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/文章/评论/图片引用),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。若有侵权,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,可联系作者或本站,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。

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