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解“滥竽充数”

传统的解读,“滥竽充数”主要指向南郭先生及其装模作样的“假吹”行为: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,骗得了一时,骗不了一世。要获得真正的成功,唯一的办法就是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,经受得住一切考验。

梁小民在他所著的《寓言中的经济学》一书中,收录了“滥竽充数”这则寓言故事,并从经济学的新视角进行了新的解读。他敏锐地看到了“滥竽充数”背后的制度缺陷,进而深入分析了产生南郭先生这种人的制度原因,提出要消除或避免“滥竽充数”的现象,不能靠道德说教,而是要改变制度。不好的制度使好人也会做坏事,好的制度使坏人也会做好事。

这里,我们再转换一种视角,从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角度来解读“滥竽充数”这则寓言故事。

齐宣王的用工制度

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,宫廷内流行的娱乐节目是一种乐器演奏——吹竽。演奏方式主要是合奏。乐队少则数十人,多则数百人。齐宣王当政时,齐国宫廷的吹竽乐队多达三百余人,阵容庞大,规模空前。供养这支宫廷吹竽乐队,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财政。我们今天分析齐宣王时宫廷乐队的劳动用工制度,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点不足:

1.进人把关不严。齐宣王对宫廷乐队新进人员的录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吹竽者毛遂自荐,他只是与自荐者进行了简单的口头交谈,既没有对其基本技能进行考试,也没有对其职业道德进行考察。可见,齐宣王时招聘吹竽者,根本没有完善的招聘制度,既没有清晰的招聘流程,也没有客观的选人标准,而是全凭招聘者齐宣王个人的主观判断。所以,即使根本不会吹竽的人,只要谎称自己善于吹竽,话讲得好听,说得齐宣王开心,也能混进乐队来。南郭处士就是一例。

2.用工方法单一。齐宣王对于吹竽乐队的用工方法只有一种:合奏。就是所有吹竽乐队成员“集体出工”,只讲整体效果,不问个人技能水平,也不看个人真实表现。于是,“出工不出力”、“混饭吃”的情况就在所难免,就像今天的“假唱”、“对口形”,只是装腔作势做做样子也不会被发现。所以,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在齐宣王当政期间一直没有暴露。

3.用工数量太多。“齐宣王使人吹竽,必三百人”。虽然声势浩大,阵容整齐,场面壮观,但长期“廪食以数百人”,国家财政压力很大,难以负担。再者,由于三百人合奏,人多声音大,为南郭先生之流的“对口形”、“假吹”、“混饭吃”创造了良好的环境。

4.没有技能鉴定。对于宫廷乐队的所有吹竽者,由于没有建立技能鉴定制度,对个体的技能水平及其提高没有相应的要求,也就没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技能鉴定,所以,不了解每一个吹竽者的技能水平高低,不了解他们各自的特色,当然也不知道南郭先生一直是在“对口形”、“假吹”。

5.没有绩效考核。因为总是以三百人合奏的方式吹竽,除了看看吹竽者的表情,无法组织真正的绩效考核。所以,分配上不是按劳分配,不看技能水平,不看出力大小,采取的是“吃大锅饭”式的分配方式,三百人每人一份,平均分配。没有绩效工资,吹得好不奖,吹得不好也不罚,南郭先生的假吹也有一份同等的报酬。

6.没有淘汰机制。齐宣王当政时的宫廷乐队,只要招聘时能够进得了门,就好比是进了保险箱。因为只有合奏,没有单独操作,没有技能鉴定,没有技术比武,没有绩效考核,所以,只要吹竽者不得罪齐宣王,不惹他老人家生气,就能无忧无虑、平安无事。如果齐宣王“万寿无疆”,南郭先生就能实现终身就业。

齐王的改革

齐王当政后,觉得齐宣王在宫廷乐队用工方面的做法很不合理,不符合自己的想法,于是对乐队用工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。对于齐王的改革动机我们不作探讨,不管是基于个人喜好,还是为了加强管理,或者是为了“减员增效”,节约财政支出。我们只探讨齐王采取的实际行动即改革举措。应该说,齐王的改革举措并不复杂,但他抓住了问题的要害。具体来讲,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

一是改变用工方法。齐王改合奏为独奏,即“一一听之”,也就是说,吹竽者不再“集体出工”,不再追求声势浩大,场面壮观,阵容整齐,而是将任务划分到个人,每个人分别独立出工,自己独立完成工作任务。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凭技能上岗,凭资质上岗。吹竽者要货真价实会吹竽,而不是像南郭先生那样毛遂自荐只会吹牛。

二是减少用工数量。原来宫廷乐队有三百多人,现在要适当减少乐队人数。机灵的南郭处士发现形势不妙,便主动离职,也就是解除了劳动合同。当然,类似于南郭处士的人,或者吹竽水平不高的人,也无法混下去了,迟早会被解除劳动合同。因为是“一一听之”,其实吹竽人数还将要大大减少,否则齐王听不过来,即使废寝忘食,不理朝政,也不可能一一听取近三百人分别吹竽。

改革效果的综合评估

齐王推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,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。不仅解决了齐宣王当政时期宫廷乐队招聘人员的“进入机制”问题,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形成了劳动用工的有效“退出机制”。归纳起来,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:

1.有效防止了“滥竽充数”。因为齐王要“一一听之”,每个吹竽者都必须靠真本事,所以,那些不懂装懂,“对口形”、“假吹”、“混饭吃”的人再也没有机会混进宫廷乐队,这样就从源头把握住了进人的“入口”;同时,原来已经混进来的“滥竽充数”者,在新形势下再也无法继续混下去了,南郭处士之流眼看风向不对,大势不妙,只好溜之大吉。这就找到了解决“历史遗留问题”的“出口”。

2.大量节约了财政支出。齐宣王时,乐队三百多人,无论会不会吹竽,无论是否吹了竽,“廪食以数百人”,也就是凡属乐队成员,人人都有份。齐王改革后,乐队人员减少了,只有那些会吹竽,而且吹了竽的人才会有报酬,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再也不敢来领报酬了,所以,“廪食”也就会相应减少。

3.有利于提升吹竽者的演奏水平。吹竽者每个人当着国君的面单独吹竽,谁也不敢偷懒,谁也不敢掉以轻心,必须认真对待。要想临场发挥好,必须平时多练习,坚持勤学苦练。谁吹得好,谁吹得不好,一比见高低,这样就会形成竞争机制。在不断的竞争中,吹竽者的水平自然得到不断提高。

4.可以欣赏多种不同的演奏风格。宫廷乐队三百个人,虽然其中有南郭先生这样不会吹竽的“假吹”者,但肯定也有一些具有真才实学、真本领的人,他们的演奏水平、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各有所长,各具特色,有的音质好,有的曲目多,有的综合效果好。齐王“一一听之”,自然可以欣赏多种不同的演奏风格,领略多种不同的演奏技巧。

(本文节选自《企业管理》杂志 2011年第6期 总第358期)

打印